Hello!我是 CIA 科系星球的 Charlie,在過往我們舉辦營隊時,發現同學們有這些常見的問題,我們來看看以下你中了幾個吧!
- 你想更深入了解「醫學系」的未來出路嗎?
- 你了解成為醫師或是其他延伸職業後的工作內容嗎?
- 你好奇醫學系出路的薪資待遇嗎?
雖然網路上有很多資訊都查得到醫學系的未來出路,但實際上除了醫師方面的工作外,很難找到一份擁有具體並詳細的出路待遇,及未來產業趨勢的資料,我們該怎麼辦呢?
別緊張,我們聽到大家的心聲了!因此,以下幫大家整理出了有關醫學系未來發展的 3 個大重點。今天就讓我們從「醫學系的升遷過程」開始,帶你一步步了解,醫學系的未來發展吧!
一、醫學系,讀完 6 年就可以當醫師?
根據勞動部110年7月醫療行業總薪資資料顯示,「醫師」這個職業,在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的總薪資中,以約 15 萬新台幣的薪資高居第一。也因此,「醫師」在台灣成為了社經地位非常高的一份工作,許多學子也都以醫學系為目標而努力著。
然而,大家真的了解醫學系的未來出路嗎?以成為一名醫師為例,大家只知道醫學生需要花 6 年的時間才能畢業,但 6 年讀完醫學系後,就能苦盡甘來,無痛升級為醫師嗎?
其實並不是哦!讀完醫學系後,除了大家熟知的「國考」外,還需要經過「PGY」、「住院醫師」、「Fellow」等身份,才能晉級到大家認識的「主治醫師」哦!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,這些級別分別代表什麼,以及所負責的職務是什麼吧!
「六年結束後,我還需要…」醫學系的修仙之路!
在台灣,要想成為一位醫師,你需要經歷六個階段。分別是,大一到大四、見習醫生(大五大六)、不分科住院醫師(PGY)、住院醫師、總醫師、主治醫師。
大一到大四時,主要要做的就是鞏固好基礎的醫學知識,並準備第一階段的國考。升上大五時,你就開始能在不同的科別中見習(不能參與臨床工作),成為一名見習醫生(Clerk),與此同時,也需要為第二階段的國考進行準備。第二階段的國考通過後,即能拿到醫師證書。
從醫學系畢業後,醫學生已經領有證照,可以開始進行正式的醫療行為了。然而,還是會有一些較困難的處置,會需要在資深醫師的監督下完成。
因此醫學系畢業生會花兩年的時間擔任不分科住院醫師,也就是俗稱的 PGY(Post-Graduate Year)住院醫師,並在不同科別中輪轉,找尋自己未來想要執業的專科,也就是耳鼻喉科、心臟外科等的科別。
選擇完專科後,依據科別的不同,在住院醫師(Resident)的階段,會訓練二到四年不等,並在住院醫師的最後一年,成為總醫師,因為總醫師們累積了許多經驗及學識,因此也被戲稱為是醫院中戰力最強的一群醫師!
經過整個住院醫師的受訓後,在成為「有自己掛名的門診跟住院病人的主治醫師」之前,視每間醫院不同,會有一到兩年不等的專門研究年限,這個階段稱為 Fellow,也算是升格為主治醫師前的「暫時拋開臨床,以更深度進修」的一段時間。
最後成為的,才是大家普遍認識到的「主治醫師」(Visiting Staff),也是一般民眾最常接觸到的醫師。主治醫師擁有自己掛名的門診,也會收住院病患。除此之外,還需要負責教學、行政、管理、及學術發表等的工作。在這個階段,醫師能夠更專精於特定領域,如在胸腔外科中,有醫師專精於肺癌、有些專精於胃賁門癌等。
以下幫大家整理了在升遷過程中,不同階段的「醫師」,大家可以參考看看!
階段 | 所需時間 | 負責內容 | 薪資待遇 |
---|---|---|---|
大學一至四年級 | 4 年 | 準備第一階段國考 | 無 |
大學五、六年級(路障) | 2 年 | 準備第二階段國考 | 無 |
不分科住院醫師 (Post-Graduate Year / PGY) | 2 年 | 在不同科別進行輪轉, 思考未來職涯的科別 | 7 ~ 10 萬 |
住院醫師 (Resident / R1,R2 …) | 2~4 年 | 選擇科別 | 10 ~ 13 萬 |
總醫師(Chief Resident) | - | 最大尾的住院醫師 | 同住院醫師 |
Fellow | 1~2 年 | 暫時拋開臨床,深度進修 | 同住院醫師 |
主治醫師(Visiting Staff) | - | 專業科別 | 18 ~ 26 萬 (有些可至 30、40 萬不等) |
「要選什麼科?」醫生的主要科別知多少
剛才和你提到了,醫師可以在 PGY 的階段,選擇自己未來要主攻的科別。那你了解台灣的科別到底有哪些嗎?
台灣的科別分為五大種類,分別是「傳統大科」、「傳統小科」、「神經相關」、「儀器診療相關」、和「醫學社會交界」。
「傳統大科」中,涵蓋了內科、外科(骨科、泌尿科、整形外科)、婦產科、小兒科;「傳統小科」中,則包含皮膚科、眼科、及耳鼻喉科。
與「神經相關」的,有神經內/外科、精神科、復健科、及麻醉科;「儀器診療相關」的則包括臨床病理(檢驗科)、放射診斷、核子醫學、解剖病理、及放射腫瘤。
而站在「醫學社會交界」的,也就是和社會較為貼近的科別,則有家醫科、職醫科、和急診。
成為一位醫師,這些也要考慮!
前面和大家介紹,醫師的升遷方式和主要科別有哪些,但要想成為一位醫師,以下這項因素可能也會左右你選擇的科別,那就是不同科別發展出來的不同工作性質!
首先是病人家屬族群,會依據科別的不同而有所區分。比如說兒科的家屬,通常會是年輕的爸媽,而內科的家屬,則常為邁入中年的子女。再來是診斷治療的方式,是否有 procedure (e.g. 放射線治療、心導管),或是是否需要做手術。
而受限於場地、儀器等,不同科別所能執業的機構、規模也會有所不同。比如儀器診療相關的科別,或是需要執行手術的大外科,都因為以上的緣故,只能在大醫院執業。而像兒科、耳鼻喉科這種比較沒有儀器、場地限制的科別,則可以在小診所執業。
除以上幾點因素,哪些科別的醫療糾紛風險較高、哪些醫療自費市場利潤較高、甚至是執業地區的不同,要在城市或是鄉村執業(各有優缺點),都是成為一位醫師,選科別時所需要考慮的事情。
二、「智慧醫療」,醫學領域的大趨勢!
簡單介紹完成為一位醫師的過程和需要考量的因素後,我接著要和你分享的,是醫學領域未來的一大趨勢,那就是「智慧醫療」。
根據國發會的估計,2032 年,台灣 65 歲以上人口將超過 1/4。屆時,健保可能會破產、醫師、護士則可能會因低薪過勞而逃離大醫院。在醫療量能的過度負荷,及人口快速老化的步調下,「智慧醫療」儼然成為了醫學界的必然趨勢。
什麼是「智慧醫療」
想像一個情境,假如今天有一位新冠肺炎的病人需要隔離治療,萬一他在隔離空間意外跌倒,醫護人員可能無法及時得知。這時候,「環境智慧」能透過感應察覺異常,這樣就可以立即通知醫護人員,讓醫護人員不需 24 小時監控病人,也能保護他們的安全。
那麼「智慧醫療」具體來說,是什麼呢?
「智慧醫療」其實是由三大要素所構成:人工智慧(Artificial Intelligence)、人腦智慧(Human Intelligence)、及環境智慧(Ambience Intelligence)註一。未來的智慧醫療可以運用人工智慧、區塊鏈、雲端、大數據、邊緣運算、及 5G,去計算並儲存病人的資訊及資料,進行更精確的診斷。
北榮院長對於智慧醫療的看法
北榮院長陳威明,是一位照顧台灣六成骨肉瘤病患、經驗十分老道的一位名醫。據未來城市@天下報導,「北榮有全國最完整的骨癌影像資料庫,陳威明醫師的團隊已組成骨腫瘤諮詢群組,全台任何醫師上傳影像,資深醫師都會在一小時內解答,減少誤診及延誤治療。」
由此可見,陳威明院長所帶領的團隊,已經開始結合數位與醫療,透過將骨癌影像儲存到雲端資料庫,讓更多醫生在診治時能夠參考不同的病例,減少誤診和延誤治療的機率。
你可能會以為,醫療服務數位化後,會少了醫者與病人之間互動的溫度,以後的醫院病房可能只剩下冷冰冰的儀器和監控,但其實並非如此。陳威明院長認為,AI 雖然是為了能夠提升病人的安全而希望普及化,但並不代表會全面取代醫護人員;反而是希望能透過 AI 的精確性及大數據高效的運算速度,提升整體醫療的效率及降低醫護人員的負擔。
「智慧醫療最重要的是什麼?是安全。接著才是醫療品質改善、協助診斷、精進流程、提升效率及降低同仁工作負擔。」——榮總院長 陳威明
延伸閱讀:《榮總院長陳威明:智慧醫療,病人安全第一,輔助診斷、改善流程其次》
三、如何從高中開始培養醫學系的核心價值「以人為懷」
上述和大家分享了醫學系的歷程以及醫療產業的未來趨勢,相信大家已經對「醫師」這個職業,有一些基本的認識了。接下來要和大家分享的,就是醫學系最為核心的價值「以人為懷」,並和大家分享如何在高中時期就培養自己的這項能力。
何謂「以人為懷」?
每位醫者在授袍典禮時,都曾宣示「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顧念」,「以病人為中心」也是全世界醫療照護的典範。
但這項典範說起來簡單,因為醫療量能緊繃的緣故,做起來其實很難,畢竟在長時間忙碌緊繃的狀態下,其實很難保持良好的就醫品質。而以病人為中心,除了需要以換位思考的態度,去想如何尊重病患提出的要求與價值喜好,也需要以對病人而言,心理與生理上最舒適的方式,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。
舉例來說,北榮院長陳威明在替老年人看病時,習慣替他們脫鞋,讓病人將腳放在他的腿上看診,看診完畢後再替他們穿鞋。除了能讓病人獲得更舒服的看病體驗,也是因為有些隻身前往看診的老年人,其實在穿脫鞋這方面有許多不便。而院長便是注意到這點,才會以這樣的方式看診。
如何從高中開始培養「以人為懷」的能力
大家可以參與醫療志願服務,例如:擔任醫院陪病志工。透過此活動,可以親身體驗醫療現場,了解醫療流程與醫療人員的角色,培養「以人為懷」的精神,也能增進對醫學相關課程的興趣。
此外,大家也可以在課餘時間,多參加醫學營隊或是相關比賽,例如:台灣醫療科技展。除了能夠讓大家清楚自己是否真正想要就讀醫學系,也能培養醫學知識與技能,以及團隊合作與創新思考的能力。
如果大家希望能在平時就接觸醫學知識或是最新醫材的消息,也能透過閱讀數位時代、基因 Online、科技新報等線上媒體發佈的文章,來 follow 最新的資訊!
結語:選擇真正喜歡和適合自己的科系才是最重要的!
今天和大家分享了醫學的未來出路,讓大家知道原來成為一名醫師,需要付出這麼多的時間與精力;也揭秘了醫學產業的未來趨勢 ——「智慧醫療」;最後幫大家點出了醫學系的核心價值「以人為懷」,如何從高中就開始培養「以人為懷」的能力,並切實地實際執行。
為什麼今天我想和你分享這些內容呢?其實是希望幫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醫學系的未來發展。畢竟,如果這個工作領域,會在你未來陪伴著你 2、30 年的時間,那麼我們就需要在高中時,好好了解此科系的所學,除了知道自己是否喜歡之外,也要好好探討此科系的未來出路,自己是否想要,避免自己選錯科系,後悔不已。
在這篇探討「醫學系出路」的文章的尾聲,我想和大家分享目前台灣的醫學系排名,供各位在未來選校系時參考:
- 台灣大學 醫學系
- 陽明交通大學 醫學系
- 國立成功大學 醫學系
- 長庚大學 醫學系
- 馬偕醫學院 醫學系
- 台北醫學大學 醫學系
- 輔仁大學 醫學系
-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系
- 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系
- 慈濟大學 醫學系
- 中山醫學大學 醫學系
- 國防醫學院 醫學系
最後,我們邀請了「北醫醫學系 ___ 學姊」,她與同學們分享了,她在醫學系求學時的經歷與心得,如果你想了解進入醫學系後的真實面貌,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觀看!
參考資料: